AK 的大作里讨论了苹果正在铺开的平台战略,冯华君在留言中说“实际上一个公司的战略很少说完全踏空的,关键还是看产品……” 我觉得很对。
但战略毕竟不是白说的,它要如何最终落实为产品?大公司内部有严格的流程,仍然难以保证研发过程不失控,那么在“平台”这个相对开放的概念下,如何去控制第三方产品的品质?
当然可以在定义平台时作出限制,对最终产品进行认证……不过我觉得在更深的层面里,你的平台战略是什么气质的,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开发者,也就基本决定了你第三方应用的模样。
那么平台的气质又是什么?
在 2003 年初版的《About Face 2.0》这本书里,作者 Alan Cooper 认为数字产品开发中要平衡考量三个方向:技术可行性、商业生存力、用户期望度。他以三家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也许你会说,“微软也很在意用户的”、“苹果的技术一点也不逊色”……但我想 Cooper 描述的不是“能力”,正是这些公司的“气质”,是它们最擅长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从 2003 年到今天,可以看到微软和苹果都在努力平衡着自己的“气质”。尤其是苹果,当它在业务模式上找到突破口,立刻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如果把 Novell 换成“发布各种看起来莫名其妙应用”的 Google,那就正好是今日世界的三家顶级公司。它们都有自己的平台战略,它们对应着数字产品开发的不同气质。
谁将胜出?按照 Cooper 的观点,平衡很重要。我倒觉得从“气质论”的角度想,苹果手里的牌更有价值一点。
因为,不管能搞定技术,能搞定业务,还是能搞定人心,都是了不起的本事,但哪个更玄妙,更难以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