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与张亮 G 聊,探讨 HTC 如何从微软的小跟班成长为智能手机界大腕的故事,以及其启示意义。不可避免地,我们又谈到了 iPhone。
我感慨 HTC 能够在微软如此缺乏资源的情况下,还能猪坚强般地等到出头这一天,这很不易。一方面,Windows Mobile在微软内部号称公司重要战略,但其实资源奇缺,没钱,没人支援;另一方面,微软的历史又让它在通讯产业中提前树立了很多敌人,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盖茨主动向诺基亚的传奇CEO奥利拉提出共建智能手机系统,结果奥利拉背着他成立了 Symbian 联盟,这一度让盖茨愤怒和沮丧。
现在可好,连当年只能跟着微软混的小把戏 HTC 如今也拥有了自己的主导权,并成功把微软变成其战略棋子之一。你说,HTC 与 Google 合作 Android 手机,该是微软眼里多大一根刺啊!但今天的微软仍然不敢抛弃 HTC,—— HTC 积累了如此之多的智能手机经验和技术,微软只能倚重 HTC。
微软是一个资源其实很稀缺的公司,这是外界看不出来的。所以当年我有朋友加入微软去做 Windows Mobile 时,我表示不看好。结果果然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一个判断:Windows Mobile 必死。这个逻辑,也可以用在微软的互联网战略上。区别只是互联网上微软还是敢花钱,至少能换来市场千年老二的地位。
说回来Windows Mobile,真的是没什么钱和市场资源。更何况微软还傻呵呵地坚持自己不介入硬件厂商的市场和销售,这让 HTC 很头疼。这个判断我没有得到微软和多普达的直接回答,但当年我数次与多普达前任总裁杨兴平和最近周永明的对话,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
当然,这不仅仅是微软缺乏在 Windows Mobile 方面的投入。就传统思路而言,微软也很犹豫自己是不是要深度介入硬件。微软一直是主张平台思路,生态环境思路,这还真不是瞎吹。微软就是觉得,我出一份钱,大家也各出一份钱,一起把这事儿做大。微软就是觉得,我尽量不要自己一人玩儿。
微软的生态系统思路和苹果,貌似相同,但实际做法大相径庭,两者的对比很有趣。
苹果是从一开始就下决心自己一个人玩儿。iTunes 和 iPod 的捆绑,Mac OS 系统和 Mac 电脑的捆绑,都可以看出来。但苹果也讲究生态系统,那就是,在我这个完整的系统之上,你们玩外面的东西。所以苹果也就是不够大,苹果如果再大一点,比如说,微软这么大,苹果的策略就会遭到合作伙伴的严重炮轰——为什么大家都是喝汤,就你丫苹果一个人吃肉?
HTC 和苹果的成功证明了一点,要玩移动通讯,你自己首先得有牛鼻的产品。这也是诺基亚的经验。所以我觉得,苹果其实也是在学诺基亚。事实上,苹果的模式和诺基亚几乎一模一样,区别只是,苹果再亲手去营造这个软件分销体系,这是乔布斯牛鼻的地方。甚至硬件的分销体系也是自己建立,这很强。诺基亚都没做到这点。当然,诺基亚在中国是这么做的,这也是赵科林牛鼻的地方。但不管中国不中国模式,诺基亚都没能意识到,当软件成为竞争力的时候,第三方软件的分销非常重要。
不过话说回来,微软自己也没有建立第三方软件分销平台。这是微软的平台思路、生态系思路带来的局限性,即:我提供平台,你们来玩,是死是活,你们自己拼。
但不能否认微软的平台策略在历史上非常有效。很简单,你叫一个电脑白痴买苹果,他会问你什么问题。“我想用的软件,苹果上都有么?”
首先,微软凭借 Office,建立起了 Windows 平台的竞争力。然后浩如烟海的软件公司就愿意给这个大平台开发软件。尽管大部分软件公司都不能成为多么多么重要的第三方软件开发商,但对整个市场来说,这些年来养活了多少软件企业,多少创新在这里产生。我们为冯华君的创业欢呼,这与20年前一家软件公司在旧金山创立有何区别?它们也许不会长得很大,但它们能够很好地生存,其中的一些还可以成长起来,这就足够激励大量有着绝佳想法的聪明的年轻人就会涌入这个行业。
所以我觉得,乔布斯牛鼻之处还是在于,不用重新创造任何东西,玩好组合就好。去年我给《环球企业家》校对《Payback: Reaping the Rewards of Innovation》一书的摘译稿,尽管当时我觉得此书无甚新意,但书中把苹果归为 "Orchestrator",这个概念还是颇深入我心。iPod里面没有任何技术和专利是新创的,都是现成的,从系统、到 click wheel、到硬件,都是人家就有的。乔布斯很善于把不同的东西组合起来。这借一点,那借一点,然后组合成一个超一流的新东西。
张亮提到,乔布斯是否借鉴了任天堂和索尼在游戏产业的经验。我想,老乔本人也许都没意识到这是任天堂或者索尼的做法。当然,任何两个市场之间都有相似性,尤其是在科技业。click wheel 就是一个很好例子。click wheel 是彻头彻尾的笔记本 touchpad 的变种。新奇么?Yes!但它的确重新创造了人机交互界面。
iPhone 生态系统不像游戏产业。或者说,也像,但只是一部分像。说起来,游戏产业这种游戏规则,和 PC 是差不多的。这就是微软 Xbox 能挤进去的原因——找几个 killer app 开发商,通过利诱,确保它们和你的平台捆在一起。同时自己也做一些 killer app,带领这个市场。Halo 与 Office 异曲同工。然后其他的小开发商,就滚滚而来了。
游戏产业和 PC 产业的区别只是,硬件必须高度统一,所以赔钱也要自己做。说到这,也许正是游戏产业和 iPhone 产业相通之处。
张亮认为,iPhone 生态体系很像游戏产业的一点是,游戏产业证明,大量的资源集中到少量的硬件平台上是可行的。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游戏机为什么不能频繁升级?
的确如此。iPhone 固件升级的思路,其实是 PC 的思路。而这一点,反而微软自己没做到。
就像科幻片一样,微软被陷在两个时空之间。一方面,微软想要延续PC的辉煌,于是坚持平台思路,自己搭台,不参与别人唱戏。另一方面,微软又觉得自己应该学习通讯产业的游戏规则,于是到处谈运营商,为了运营商而屈就。于是,微软的 Windows Mobile 硬件各种各样,微软还很自豪,但这带来的问题就是,系统太混乱,导致升级速度太慢。
张亚勤曾经对我说,他在微软总部负责 Windows Mobile 部门的研发时,成功的地方之一,是做到了半年有重要的软件升级。然而,这个速度和苹果比起来,慢多了。更重要的是,微软想要升级 Windows Mobile 手机的固件,得照顾很多运营商、很多硬件商的不同需求。而苹果谁也不用照顾——硬件只有一款,什么运营商都不鸟。
请注意一点—— iPhone 是唯一一个不会在机器里预装运营商软件的手机厂商。诺基亚、摩托罗拉,都做不到这点。而 iPhone 的自信之处就是两点:1. 我的硬软件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就能够牛鼻到谁见谁爱;2. 你们运营商跟我合作,数据流量铁定狂飙。这两点,很快便被证明了。
苹果真的是敢创建游戏规则,这方面,我在 iPhone 初推出时还有疑虑。微软不敢,当然这跟历史也有关系,大家怕它啊。所以,唉,时代背景真的也蛮重要的。Blackberry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