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苹果屋顶上的人

前几天穆图向我推荐了屋顶上的演唱会,这段 20 多分钟的视频记录了 1969 年 1 月 30 日 4 个年轻人萨维尔街3号的红砖楼顶的激情演唱。这场四十年前屋顶上的演唱会就是摇滚乐史上最重要最经典的时刻之一,那四名年轻人就是Beatles,萨维尔街3号的红砖楼就是他们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苹果。

而在1969年这一年时,乔布斯14岁,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摇滚乐迷。8年之后这位嬉皮士注册成立了如今的苹果公司。14岁的乔布斯也许压根就无法想像自己最终所从事的事业会与年轻时的精神追求完美的结合。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关于精神、关于信仰等等之间有着微妙联系的现实故事。

在苹果屋顶上的人,感谢来自穆图的分享。

Beatles-1969.jpg

1969年的1月30日,伦敦正被凛冽的寒风吹袭着,圣诞节残留的少许新年气氛早已被刮得无影无踪,街头的人们只想把头缩进高高竖起的黑色大衣领子里,匆匆地赶往各自的目的地。

有着300年历史的“裁缝一条街”——伦敦的萨维尔街也是同样,行人与汽车忙碌的穿行于老旧的英式大楼之间,丝毫不愿做片刻的停留。

如任何普通的日子一样,这是严冬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天。

午餐时分,萨维尔街3号那幢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五层红砖楼里,有一群30岁左右的年轻人突发奇想,把架子鼓、键盘、吉他等乐器以及若干个大功率的音箱,一古脑地全搬上了屋顶的露台之上,开始披发当风,鼓琴而歌。

吵闹的音乐吸引了匆匆的路人,他们纷纷驻足抬头寻找音乐来自的方向,还有一些人爬上了隔壁大楼的天台,双手插在裤兜里,叼着烟斗想看个究竟。

人群越聚越多,萨维尔街开始挤满了驻足的行人和汽车,红砖楼前全是抬头仰望的人们,他们惊愕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演唱会,当然也惬意地享受着美妙的音乐。不过,激烈的鼓点与电吉他的嚣叫还是让邻居招来了警察。来到屋顶上的警察要求他们小声一些,这反而让乐队的四位年轻人愈加的兴奋,他们完全不予理会,甚至还将功放开得更大,继续大声尽情的表演着。在演唱了42分钟之后,警察拔掉了传输线,这场在惊奇中开始的即兴表演便就此结束了。

至今,这场四十年前屋顶上的演唱会已经成为了摇滚乐史上最重要最经典的时刻之一,那四名年轻人就是Beatles,萨维尔街3号的红砖楼就是他们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苹果!

没错!Beatles的公司与现在那家受人瞩目的科技公司是同样的名字,而且也采用了同样的图标。而在1969年这一年时,乔布斯14岁,是一位 不折不扣的摇滚乐迷。8年之后这位嬉皮士注册成立了如今的这家苹果公司。在此之后的20多年里,乔布斯的苹果与英国的苹果打了三场官司,

1977 年,乔布斯在美国创办苹果电脑公司,并表示,基于对披头士的热爱,而选了苹果这个名字。但第二年,乔布斯就收到了英国苹果的状纸和法院的传票。英国苹果把 苹果电脑告上法庭,罪名是“商标侵权”。1981年双方达成庭外和解,乔布斯承诺苹果电脑的经营范围不涉及音乐产业。

1991年,两个苹果再次达成庭外和解。苹果电脑付给英国苹果2650万美元,用于使用苹果的商标。同时双方再次明文协定:苹果音乐使用苹果商标用于音乐的创作和发行;苹果电脑的苹果是电脑和服务的标志,不能涉足音乐业务和实体音乐载体的发行。

2001 年4月,事情又发生了变化,苹果电脑推出了划时代的音乐播放器iPod,并通过音乐商店(iTune)全面进军网络音乐市场。英国苹果再次将乔布斯的电脑 苹果告上了法庭,要求苹果电脑把苹果商标从iTunes上拿掉,甚至要求苹果电脑把iTunes音乐商店从苹果电脑中分割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

官司打了若干年,双方争执不下,僵局一直持续着。与此同时,尽管苹果电脑的音乐商店在这段时间已经卖出了1000多万首歌曲,尽管乔布斯个人非常喜爱Beatles的歌曲,不过在苹果网络音乐商店里,却一直找不到Beatles的歌曲以供下载。

直 到2007年2月,Macworld的大会上,乔布斯宣布了两件大事,其一是“苹果电脑公司”易名为“苹果公司”,其二是隆重推出了苹果的iPhone。 在乔布斯演示iPhone的媒体播放机功能时,用的却是Beatles作品——《可爱的丽塔(Lovely Rita)》。

原来,两家苹果已经达成了协议,乔布斯的苹果拥有全部的苹果商标使用权,苹果电脑授权英国苹果使用苹果商标用于音乐业务,收取使用许可费,同时在 iTunes提供披头士音乐下载,根据协议,Beatles的所有歌曲在iTunes上提供下载所达成的最终交易金额约是3亿英镑。不过,乔布斯拿到全部 苹果的商标花了多少银子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看来,乔布斯才是真正的那个“在苹果屋顶上的人”。他运用创新科技与模式最终使自己站在了“苹果”之上。而在1969年,14岁的乔布斯也许压根就无法想像自己最终所从事的事业会与年轻时的精神追求完美的结合。

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关于精神、关于信仰等等之间有着微妙联系的现实故事。

支撑我们做一件事情的精神动力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虚空,但是又不能不解决。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有着一个非常简单非常现实的答案,那就是——为了财富,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但是,这依旧没有触及到那个真正的精神。

我们是否真正打算把美好、感动、激情、梦想,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模糊的信仰,都通过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为什么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更倾向于把精神层 面的信仰抛开,完全的现实化?或者说,我们压根儿就找不到其中的必然联系?而且,为什么我们愿意遵循所谓的规矩和规律,即便我们知道有些规矩和规律都很傻? 我们在害怕什么?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在做这一件事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精神向往与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那一根牵引我们往前走的红线到底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所做的事情统一起来?……

1969年那个寒冷的伦敦街头,时间仿佛静止住了,那一刻,只剩下音乐在流转着。屋顶上的人用音乐与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信仰与追求,而驻足的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