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 Cube 的前世今生

cube_complete.png溯本逐源,这十年苹果的荣耀与失意都避不开谈及 NeXT,即便是被科技媒体奚落为十年十大败笔的 G4 Cube 也是如此。它的命运与 NeXTcube 如此相似,前后发布间隔也恰好落在十年之间,虽然过往的失败不会如此轻易的忘记,而且相对于 NeXTcube 在 90 年代初惊为天人的售价,G4 Cube 已经足够亲民,但是当乔布斯向台下众人报出 1799 美元的售价时,我感到这个掌声并非那么由衷和纯粹,它更像是之前频繁鼓掌的惯性,于是欢呼声在 2299 美元的型号上很快淡弱了下来,人们迅速理解了这个价格的含义:相对于同等配置而且扩展能力更强的 Power Mac G4 ,它的价格要贵上 200 美元,而且不带显示器。购买了如此精致的机器,你很难不给它搭配上近相呼应 Cinema 显示器,这是一笔少至 1000 美元,多至 4000 美元的庞大开支。

尽管透明外壳出现细小的瑕疵,但传统媒体仍然不吝给予浅薄而又热烈的好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将其纳入展品。这几年似乎也是约翰森·艾弗的创造力最为汹涌的时期,他领衔的设计小组有四款产品选入现代艺术博物馆便是佐证;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简单明快的透明或白色质地的外壳。

但不应以此衡量严肃方整的 NeXTcube,当年有几个机箱做成黑色?

而 Cube 亦绝不是败笔。

键盘和鼠标

apple_mouses.pngG4 Cube 送走了恶评如潮的「冰球」鼠标,它是苹果的首款 USB 界面鼠标,大抵是为异而异,在人体工学已经觉醒的年代,它的退场并不奇怪。虽然它的设计倾向于让用户使用前臂来带动鼠标以减少腕部和手部的劳损,但是许多用户买到 Mac 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掉它。而它的复刻品,如你所知的,在七年之后以巨型土木工程的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

「冰球」鼠标定位困难,即便是后期在按钮上增加了凹槽的改进版也没有带来多大的改善。对大多数成人来说,它的尺寸太小了,这种小型化的审美也出现同期生产的键盘上,使用频繁的方向键被竖向挤压至一半大小,怪异的蜷缩在右下角,但看到键盘布局便可知这实属无奈之举,苹果还取走了 F13 ~ F15、右手控制键组以及 End 键,也罢,有多少人在全尺寸键盘上使用右手控制键组?但更重要的是,许多程序员和文字工作者赖以为生的 Delete 键也被取走了……虽然如此,这一季键鼠的外观演化仍令人赞叹,键盘的触感柔软、舒适。

苹果的鼠标设计给人以隔代遗传之感:ADB II 圆润的身形奠定了现代鼠标的外观,但继任者「冰球」开始尝试挑战人的生理构造,Pro 鼠标规复原始面貌设计感一并提升,但 Mighty Mouse 再次挑战人的生理构造,请问谁的手型似鹅卵?

pro_mouse.png同 G4 Cube 一同发售的 Pro 鼠标是苹果首款光学鼠标,它的确很美,在双飞燕横行的年代,它是铜版纸上遥不可及的逸品。「日」型铰链置于 PCB 板中后部,承托着掌部的重力;掌中发力带动外壳向前倾斜,触碰微动,完成一次点击,是的,它仍然只有一个按钮,因此时有笑言:苹果将发布无按钮鼠标。按压力度分三段,通过底部转盘调节,但不同力度之间相差不大;鼠标前端的左右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的夹指位,它与上盖分离,好处是当鼠标离开桌面的时候仍可以保证按钮处于按下状态。黑底在透明顶盖下呈现出强烈的反光效果,使得外观更加耀眼,匠心独具,对比白底版本便知。性能方面,苹果在 Pro 鼠标的白皮书中写道:由于捕捉了完整的数据流并重新设计了镜头组,使得鼠标的最大加速能力到 250 英寸/秒2(6.35 米/秒2),较市面上其他产品提高 10%,但初代光学鼠标的性能大抵 20 岁以上的人仍有印象,有时丢帧,有时鼠标的位置瞬移至别处,Pro 鼠标也不例外。虽然在激烈的 FPS 对战中,滚轮鼠标仍有优势;但像素级的精确移动 — 你是否有过鼠标始终在那个点附近乱跳的抓狂经历? — 光学鼠标胜。

其实「痛苦」的是花了大价钱买 22 寸 Cinema 显示器的人。

Pro 键盘令人欣喜的将方向键恢复成正常大小,之前丢失的各类键组这回也没有落下,借着在 PC 上刮起的风潮,苹果在数字键盘上方增加了一组多媒体控制键,但惟独少了形如传统的电源按钮,这是一个奇怪的改动,多年来用户的习惯已经形成,怪不得社区反映激烈。键距狭小,初上手时容易按错,另外,Pro 键鼠都有线长过短的瑕疵。

音箱和其他组件

iSub.pngHarman/Kardon 与苹果合作,是在 Cube 发布一年以前,「奥德赛」数字音频系统引入 iMac DV,使音质获得提升。苹果设计团队借助 Harman/Kardon 的扬声器技术设计出水母般造型的 iSub — 这是一款外置 USB 低音炮,当它正确的接入系统之后,软件会自裁内置扬声器的频响范围,以避免同低音炮撞车。这种软分频的技巧,使扬声器各司其职,能提高音频系统的最大输出音量,不过,能与 iSub 协同的麦金塔也只有 iMac DV 这一款。

Cube 携带的双球音箱沿用奥德赛技术,但尺寸比 iMac 内置的扬声器大一些,通过 USB 介面与 Mac 相连,因此带有一个外置的解码器与放大器盒,盒子不大,也是透明外壳黑色内衬,像缩小的 Cube 外置电源。没有额外的电源线,取电皆由 USB,也可以走插入 ADC 接口的显示器,与 iSub 相反,Cube 音箱的总装由苹果负责。实际表现:低频量薄,中高频较普通音箱好自是当然,否则辱末了奥德赛的名号,增强型 USB 接口为音箱提供了 20 瓦的功率,但看起来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另购一个 iSub 搭配,遗憾是,Mac OS 不支持多个音频设备,之后发布的 Pro 音箱通过特殊接口解决了这个问题。接着,Harman/Kardon 不失时机的以自家品牌推出 SoundStick 音箱,它的卫星箱各自竖向列装 4 个奥德赛扬声器,低音炮的外观几乎和 iSub 一摸一样,但不能互替。

iSub 低音炮、Cube 音箱、Pro 音箱、SoundStick 音箱以原形或变体的形式出现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彰示了「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的含义,是不羁的人们在不羁的土地上推动着历史,四十年前若没有他们的反思与呐喊,傲慢的巨型工业也许早已将创新与自由的火种湮灭。设计外包?见龟去吧!

外置电源是 Cube 得以小型化并实现完全被动散热(搭载 ATI Radeon 显卡的版本有风扇)的主要原因,不过电源的体积却不小,额定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