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页与卷轴

本文为《博客天下》杂志专栏稿,发表于总第八十期。──编者

历史确实是会自我重复的。记录人类文明的物件──「书」──最早以卷轴的形式存在。人们把信息印在羊皮纸上,信息有多长,纸就有多长。两千年前,罗马人发明了「codex」,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书的样子:有书脊、有封面、有封底,最重要的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页」。

在纸张出版的世界里,无页不成书。分页的重要性不太会被提起,因为它早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页界定了包裹内容的边界,是对信息的一种切割──我让你看到的不是全部,而是我挑选过的局部。以页为单位,给了设计师与编辑(编辑也是设计)做选择的可能──没有限制就无需做选择,而做选择就是设计。(包括选择今晚去哪家餐厅吃饭。)

在人类知识集体向互联网大迁徙的过程中,从卷轴到 codex 的过程正在重演。毫无疑问,「网页」就是今天的卷轴,信息沿着某一个方向无限延展,直至终结。通俗地说,有滚动条就是卷轴。

平面设计师不喜欢卷轴。我如何确保你在任意时间点看到的东西就是我熬了几个通宵让你看到的那个样子?鼠标滚轮一滑,图片就被切掉了一半。除非信息量少到不用滚屏即可看完,否则读者看到的永远不是一个完整单位的信息,而是信息的局部──未经设计师和编辑挑选过的局部。平面设计师 / 内容生产者失去了控制权。

关于分页与否的讨论自 1980 年代就已开始。苹果 Macintosh 的创始人杰夫·拉斯金用「卡片」和「卷轴」来比喻分页与不分页这两种对信息的呈现方式。到目前为止,万维网(web)基本是卷轴的天下。但电子书的勃兴令情况开始有了变化。

和大部分软件一样,电子书软件的设计也能找到真实世界中的对应。正如早年的图形介面系统设计者根据桌面、文件、文件夹、垃圾桶这些办公环境中的标配物件想象出了一套譬喻,电子书软件从一开始就沿袭了纸书的习惯,以「页」为基本单位。另一方面,因为一些不必在此深究的原因,大部分主流电子书软件所用的技术恰恰就是万维网的技术──HTML, CSS, JavaScript,亚马逊的 Kindle 与苹果的 iBooks 都不例外。电子书事实上就是「分了页的网页」。

电子书的读者对于分页与否各有偏好,不过技术潮流由赢家设定。从过去几个月的发展看来,分页是大趋势。亚马逊不久前宣布将推出 Kindle Format 8 格式,将更多平面排版的元素引入 Kindle 书中。苹果的 iBooks 2 与电子书制作软件 iBooks Author 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且完成度更高。(其实苹果一直是卡片式设计的支持者。万维网出现之前最成功的超媒体系统 HyperCard 就出自苹果之手,他们甚至把「卡片」一词写进了软件名称。)Flipboard 和 Zite 等热门阅读软件用分页的方式对网页进行了重排,老牌浏览器 Opera 亦于去年启动了实验性的 Opera Reader 计划,目标类似。

这里的终极问题是:设计师应该拥有多少控制权?在发轫于互联网时代的「赋权于民」的大潮流下,设计的权力是否也应该下放给普通用户?如上所述,从信息设计的角度而言,卡片式 / 分页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具象而直接的限制(没有限制就没有设计)。对于读者来说,上下左右四条固定的边界也对注意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约束。这是用户权力的收缩,也是对设计师和内容生产者的控制权的重新认可。若卡片式设计能取代卷轴成为明日的主流,对于内容方实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