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 IT 公论不鸟万书评:过期的人体

本文系 2015 年 4 月 16 日的《IT 公论》不鸟万书评。不鸟万书评每周五通过电邮发送给所有《IT 公论》的会员,如果你不想和真正的前沿科技文化生活脱节,请考虑成为《IT 公论》会员,支持不鸟万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

目前为止的各期不鸟万书评写到的书目如下:

酷而不炫(2015.03.20)
The Dot-com City: Silicon Valley Urbanism, by Alexandra Lange, Strelka Press 2012

We can have nice things (2015.03.27)
Becoming Steve Jobs, Brent Schlender & Rick Tetzeli, Crown Business, 2015

我们都不懂社交网络 (2015.04.03)
It's Complicated: the Social Lives of Networked Teens, danah boy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物联网和共产主义(2015.04.10)
The Epic Struggl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ruce Sterling, Strelka Press, 2014

过期的人体(2015.04.16)
Escape Velocity: Cyber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Mark Dery, Grove Press, 1997

人是机器世界的性器官(2015.04.24)
Escape Velocity: Cyber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Mark Dery, Grove Press, 1997

音乐家很早就不再重新发明轮子并把轮子封装起来了(2015.05.01)
Any Sound You Can Imagine: Making Music / Consuming Technology, Paul Théberge,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艺术游戏与游戏的美学(2015.05.09)
Works of Game: On the Aesthetics of Games and Art, John Sharp, The MIT Press, 2015

在修 bug 中度过余生(2015.05.15)
Mindstorms: 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Seymour Papert, Basic Books, 2nd edition (1993)

谁是本雅明的接班人?(2015.05.22)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 Walter Benjamin, Belknap Press, 2008

无睡眠人生(2015.05.29)
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Jonathan Crary, Verso; 1st edition, 2013

写作的未来(2015.06.05)
MFA vs NYC: The Two Cultures of American Fiction, Chad Harbach (Editor), n+1, 2014

新工具还是新内容?(2015.06.19)
Creativity Inc.: Overcoming the Unseen Forc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True Inspiration, Ed Catmull, Random House, 2014

技术就是政治(2015.06.26)
To Our Friends, The Invisible Committee, semiotext(e), 2015

Understanding Apple Music the Hard Way(2015.07.03)
How Music Got Free: The End of an Industry,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the Patient Zero of Piracy, Stephen Witt, Viking, 2015


在之前的某期节目里,我们提到过《失控》在中国的认知错位。Kevin Kelly 写于 1995 年的这本大厚书在 2010 年后的中国卖出了超过十万本。我不太相信这十万个人都有仔细去读过它,但显然有那么一阵子大家都在谈论它。《失控》在当代中国显得相当特殊,大部分读者从未见过有人把电脑科技与生物学炒成一碟,这种奇异的陌生感是它在中国走红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我们把这本 1995 年的书放回 1990 年代的语境来观察,就会发现它其实只是某个大类中的一个样本。在那个现在看来已经无比遥远的时代,有一批人以杂家(generalist)的角度切入技术文化图景。今天大家都争相以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为荣,而当年那批人就是把原本处在不同维度的两条路拉到同一个平面,并在交叉口立起标志的家伙。

《Escape Velocity: Cyber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就是这个类别中的另一样本。它和它的作者 Mark Dery 在今天或多或少都已被人遗忘,但却是数字文化发展史上一份不可忽略的文本。你可以把它视为一本数字地下文化/亚文化/实验艺术速成手册,那种方便你读完之后去 Quora 和知乎一类的知识社区写一个「长文慎入」答案的压缩饼干。但它同时也是技术恐惧症、死理性主义综合症与简约洁癖病的特效药以及技术决定论的解毒剂。

在《Escape Velocity》(逃逸速度)里,Dery 记述了许多数字亚文化中的人物、作品与事件,包括加州的机械剧场动力装置艺术团体「生存研究实验室」(Survival Research Laboratories,此处不表,但强烈推荐大家去 YouTube 搜索),赛博朋克,性别政治,线上性爱等等。不过我觉得最有趣,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最相关的,是行为艺术家 Stelarc

我们在节目中曾经多次提到过身体和技术的关系,Stelarc 的作品是对这种关系最切身与直接的探究。他最有名的行为大概是「悬浮系列」:用十数枚钩子刺入身体,钩子末端的线连到天花板,通过与自己身体等重的物体(例如石头)将自己拉起并悬浮在空中。痛感在这件作品中难以忽视的存在会让人误以为它和虐恋(s/m)有关,但事实上这是对身体以及它和重力之关系的一种自觉。在作品「第三只手」里,Stelarc 在自己的右手上安装了一只不锈钢做成的假手,通过自己的腹肌和大腿肌肉发出的肌肉电流控制机械手指的开合。与此同时,他还在自己左臂的屈肌和肱二头肌上附着了肌肉刺激器,用电流刺激肌肉,促使手臂抽搐。自 1960 年代以来,Sterlac 反复研发着这一类有关「技术/机械作为身体延伸」的作品,而且年年有新招。虽然气质上完全地下,但这位塞浦路斯出生、澳洲长大的艺术家跟学术界过从甚密,和皇家墨尔本技术学院(RMIT)有过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合作,被卡耐基·梅隆大学授予过艺术与机器人学荣誉教授职位。2005 年,关于他作品的第一本全面专著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Stelarc 给自己设计了一句很拉风的广告词:人类的身体已经过期(The human body is obsolete)。这种过期由技术造成,但和过期食物不同,在 Stelarc 看来,身体的「过期」可以通过技术来修复。所以要做机械手臂,要和重力对抗(被重力束缚在地面上也代表着人类身体的「落后」),甚至要埋一只假耳朵到左手前臂里。(自己的)身体既是他的创作实验场,也是他思考的对象。

Stelarc 出道早,所以是先锋。但其实技术对身体的改造无时不在进行,有时这种改造违背了我们的意愿,导致我们要用另外的技术来「撤销」(undo)它。近视和近视眼镜就是一个日常的例子:阅读媒介(印刷术,屏幕技术)的发达导致人们专注观看近距离信息的时间增长,引发近视。近视眼镜和 LASIK 激光手术则是用来撤销这种改造的技术。今时今日,信息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已经逼近了眼睛这一器官的极限(老实说,Daring Fireball 的作者 John Gruber 最近罹患视网膜脱落,我总觉得是一个象征。热爱 Monaco 10 号字的程序员们不准备改改吗?)。所谓「东西太多看不过来了」指的不仅仅是脑力不逮,眼睛的疲劳很可能是更切实的问题——如果输入设备效率降低,CPU 再快也于事无补。即将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信息摄入量的人体器官,难道不是「过期」了吗?

我相信收到这封通讯的各位多少都能体会到这种人体过期的感觉。想看的书和网站太多,想听的音乐太多,想玩的 app 和游戏太多,甚至想吃的东西太多。不够用的已经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你的身体容量与极限。由 Marshall Mcluhan 倡导、被 Stelarc 实践的身体改造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过于极端,但不要忘记微观的身体改造早就渗入了主流社会的各个角落。耳环、穿刺、整形手术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另一方面,从内到外的身体改造——特殊饮食——在近年也蔚然成风。我本人在实验纯 Soylent 饮食两天后为大家推荐 Stelarc 与《Escape Velocity》,也算是一种 serendipity。(这件事之后的节目里细说。)而就在刚刚打下这个单词的瞬间,北京的朋友在微信群里发来了「晚饭约吗」四字。正如我在上周五的通讯中所说,如果一切物体都能被互联网化,都能被检索、定位、随时访问,身在加拿大的 Rio 没理由不能随时使用四川家中的咖啡杯。我期待着技术发展到能让远程约饭成为现实的那一天,届时我们对于佛教所说的「身土不二」将会有新的诠释。


Escape Velocity: Cyber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Mark Dery, Grove Press, 1997


(如果您不喜欢在邮箱里读较长的文章,可以将所有来自 [email protected] 的邮件自动转发到 Instapaper。在 Instapaper 的 Settings >> How to Save 里可以生成一个邮箱地址(长得像这样:[email protected]),往这个地址发文章或者链接,文章便会进入您的 Instapaper 账号。)